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半岛·体育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hngrmall@bdty.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半岛·体育 > 新闻资讯

深耕beplay体育“一篮菜” 致富一方人 罗甸蔬菜产业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4-05-28 00:40:50 点击量:

  beplay体育1979年秋天,一个炎热的午后beplay体育,怀揣着“早熟蔬菜”梦想的省农科院技术员李桂莲,拎着简易的旅行袋,只身踏上罗甸这片热土。旅行袋里,装着她在海南选育三代的番茄品种“希望一号”。

  人们浑然不觉,正是这个女人的到来,为罗甸广大农村群众种下了一粒发家致富的希望种子。

  45年来,罗甸一代代蔬菜人接过李桂莲的这根接力棒,“罗甸早春蔬菜”从当初2分试验地的星星之火,燃成了28万亩的燎原之势。“罗甸蔬菜”品牌声名鹊起,一举成为贵州的“一号菜篮子”,成就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的致富梦想。

  今天,走过整整45个春秋的罗甸蔬菜产业,仍然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拥有“天然温室”宝藏资源的罗甸,依然是引领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佼佼者,荣获全国“菜篮子”生产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贵阳市和贵安新区蔬菜保供基地等多张名片。

  4月25日,天刚蒙蒙亮,罗甸县边阳镇兴隆村王家莲夫妇就来到蔬菜地里,整齐的豆架上,挂满了嫩绿的豆荚,“今天辣椒两块三,四季豆三块二,贵阳的老板一大早就要来收。每天哪家收什么品种,收多少斤,老板都定好了的。”

  王家莲说,自己从十七八岁就开始种菜,当年还参加过李桂莲老师的蔬菜种植培训课,一晃40多年过去了,种菜从来没有中断过。“三亩辣椒两亩糯苞谷一亩豆,管它价格好不好,每年都要种两季蔬菜和一季水稻。”

  “在我们村种蔬菜的占大多数,除非是没有劳力,种不动了,才会把田土租出去beplay体育。现在机耕道修好了,灌溉设施也装到了田里,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王家莲说,卖菜也比以前轻松,有村委会帮忙,一个电话老板就把车开到路边,“不像以前,半夜就下地采摘,天不亮要赶紧装车拉到县城蔬菜批发市场,去晚了卖不出好价钱。”

  蔬菜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和当地老百姓息息相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罗甸县共有8镇1乡,所有乡镇均种植早春蔬菜,今年种植面积28万亩,种植队伍涉及5.6万户、10万人。

  罗甸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属于典型的“千家万户”型,农户参与度非常高,每家每户种植5到10亩不等,品种多样,自己打理,通过合作社抱团销售。

  正是这种模式,让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得以延续下来,45年来生生不息。

  黔南州农科院院长、州蔬菜专家试验站站长李琼芬认为,千家万户的种植模式,一是让老百姓拥有了一技之长,二是分担了蔬菜种植风险,三是有利于土壤改良和耕地保护。

  在黔南以至整个贵州,要说老百姓的种菜技术,罗甸农民绝对数一数二。比如,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这是一种采用间作、套作、复种兼具的“菜—稻—菜”一年三季四熟模式,不仅要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的集成,还要达到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高效种植标准,而且要求每一季的时间节点都要精准把控。这种高难度操作,很多罗甸农民能驾轻就熟。

  罗甸农民在长期种植中,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学习新技术,有的还能创新探索,正因如此,成就了无数的“田秀才”“土状元”和科技“二传手”,通过一代代人的接力,让这个产业得以赓续传承。

  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低迷,千家万户的模式能分担种植风险。多年来,罗甸农民养成了多品种种植的习惯,如果某个单品价格不好,可以用其他单品的价格来弥补。比如,1000亩的蔬菜基地,种植户100户,种植品种10多个,遇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就有100个种植户、10多个品种来分担。但如果是一家种植企业,和单一的主栽品种,遇上这样的风险,无疑是灭顶之灾。

  反观其他模式,外来种植企业入驻后,农民负责提供土地和务工,只收租金和务工费,投入是企业的,风险是企业的,风险和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农民在务工中,学不到核心技术。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外来种植企业,一旦企业离开,技术带走,市场带走,留下一堆问题,比如问题土壤。

  调研发现,由于土地是流转的,很多种植主体在土地培肥上“偷工减料”,长期施用化肥,舍不得投入有机肥,等地力变差后又重新开拓新区以同样的方式种植,掠夺式经营,从而导致“问题土壤”越来越多。

  千家万户的种植模式,正好解决了土地投入问题;而罗甸农民长期养成的水旱轮作习惯,正好解决了土地连作障碍问题。

  罗甸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冬春气候温暖,在贵州其它地方要6月中旬才能成熟上市的茄果类蔬菜,在罗甸可以4月中旬上市,整整提前两个月,正好接上云南、海南等省外蔬菜的尾声,实现错峰上市。

  45年来,这两个月的时间差,成就了无数农民的致富梦想,“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变成现实。

  “大棚设施生产的蔬菜,不仅成熟时间提早,而且采摘时间延长,甚至还能安全越冬。”罗甸县蔬菜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惠科说,罗甸露地栽培的早春蔬菜4月中旬上市时,其他地方大棚设施蔬菜已经在市场上抢了“头彩”。

  毫无疑问,罗甸早春蔬菜的增值空间正在被挤压,如果再不谋求转型突破,不久的将来,罗甸早春蔬菜将会彻底失去市场。

  为了拓展蔬菜增收空间,罗甸开始尝试“春提早”和“秋延晚”两种生产模式。“春提早”就是在早春蔬菜生产季节,通过种植早熟品种和采取拱棚等简单设施,达到比以往提早上市10至20天时间。“秋延晚”则是延长夏秋菜生产时间,上市期比正季夏秋菜延长40至60天。

  王惠科说,“提早”的这20天,能让罗甸早春蔬菜的盛产高峰与市场价格高峰完美相遇。用好“春提早”和“秋延晚”栽培模式,可以抢抓2个多月的市场空档期。

  “春提早”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首先是生产时间必须精准计算,播种期、移栽期必须卡好,太早了苗容易冻死,太晚了失去“提早”的意义;其次栽培品种必须是茄果类,且是抗寒早熟品种;再次是需要专门配套的栽培技术,比如深窝栽培法和保温防寒措施等。

  在罗甸,“秋延晚”模式栽培的品种以茄果类、豆类、菜玉米为主。州蔬菜专家团队为此专门开展了秋延晚辣椒育苗技术、秋延晚蔬菜品比等研究试验,目前成果已得到转化应用。

  比如,去年罗甸县沫阳镇访里村种植的“秋延晚”鲜食糯玉米,种植品种为前期耐热、后期耐寒的中鲜糯808,通过集约化育苗,配套密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亩产1000公斤,11月中旬上市后,立即成为市场抢手货,地头价每公斤6元,再次佐证了罗甸秋延晚蔬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

  “这两年,我们针对喜温果菜的越冬开展试验示范,新品种试验20个,模式三种,即大棚、中棚和地膜+小拱棚,探索冬春果菜基地绿色防控和生态化栽培。”王惠科说,目前筛选出适宜罗甸越冬栽培的新品种3个,采用的深窝栽培法+地膜+小拱棚+中棚“三棚”保温防寒措施,越冬效果非常明显。

  “越冬蔬菜在开春采摘头几茬,前期产量比正季早春蔬菜要高出5倍,整个生育期产量高出1倍。因为是头年的秋冬菜,根茎比较粗壮,经过一冬的精心管护,开春就能达到盛果期。”王惠科说,越冬蔬菜可以弥补早春蔬菜早期产量不足和市场空白,关键技术是有效的保温防寒措施。

  3月22日,州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对罗甸县茂井镇越冬蔬菜保供基地的越冬辣椒(螺丝椒)进行田间测产,整个生育期亩产9326斤,亩产值1.7万余元,产量是正季早春螺丝椒的1倍。

  春提早、秋延晚、越冬蔬菜三种模式的试验成功,证实了罗甸蔬菜增值空间的可行性。

  在很多地方,传统温室大棚已经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的设施替代,通过引入精准灌溉、自动控温、光照调控等技术,使得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设施农业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beplay体育,传统产业要转型,首先要补设施这块“短板”。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集约化育苗不足,没有专门的种苗供应市场,散户难以买到既适合市场需要又符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全县5个育苗中心设施设备简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育苗大多采用半自动播种机或人工播种,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人工成本高等问题。”王惠科说,对于千家万户式的种植模式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比如云南、山东等蔬菜生产大省,都有集中规范的种苗市场和育苗中心,可以为种植散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种苗。

  此外,蔬菜基地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也严重不足。目前全县仅有祥脚、床井、兰西等蔬菜基地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其他蔬菜基地严重欠缺,抗击干旱等灾害能力弱。

  除了设施跟不上,种植队伍也在萎缩,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种植队伍老龄化,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品种选育和更新迭代慢,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李琼芬介绍,罗甸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州农业产业的共性问题,很多“卡脖子”技术需要突破,因此,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比如我们蔬菜种业发展非常滞后,蔬菜种子生产处于空白状态。蔬菜品种依赖引种,引种一般要经过三年试验示范才能正式推广,而蔬菜品种的更新迭代非常快beplay体育,等三年试验示范结束,这个品种也许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李琼芬认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生产要素新、产业业态新、技术应用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即生产力质态和质效要新。因此,必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打破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beplay体育、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是罗甸蔬菜产业发展的“高光时刻”。村寨被蔬菜基地“包围”,乡村路上车水马龙,收购商蜂拥而至,市场人声鼎沸、车马喧嚣。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百货、农资、包装等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挣得盆满钵满。

  在地处贵州南部边陲的这个小县城,“人气”的火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炎热的夏季。

  今天,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罗甸蔬菜产业的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比如销售。在那个交通、信息都很慢很闭塞的年代,蔬菜的交易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收购,然后转运到另一个固定场所批发,再分销到多个场所,最后端上市民餐桌。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蔬菜销售更加灵活多样,交易过程更加简便,到达餐桌的时间大大缩短。只需一个电话,种植户按约定品种和量采摘好,采购商直接将车辆开进田间地头,现场交易,省掉中间环节和成本,实现无缝对接。罗甸曾经红红火火的蔬菜批发市场、经纪人队伍、运输专业队伍等等已经流进了历史的长河,被更加简便、快捷、高效的销售模式取而代之。

  在种植上,山区小型机械代替了人工蛮力,品种、模式、技术、材料不断更新迭代。

  时代在演进,技术在进步,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罗甸农民对蔬菜产业的这份钟爱,是罗甸农业科技工作者对蔬菜产业的这份执着,是当地党委政府对蔬菜产业的这份责任。